【心理百科】假期过后就“晕眩”——什么是“假期综合症”

发布时间:2022-10-14   浏览次数:

“好想回到假期的第一天呀!”这大概是每一个休假人的心声。有些人已经扳起手指计算下一个假日“距下一个假期还有xx天”;有些人想要尽快投入到学习工作当中,却总是感觉身体、大脑都空空,无法有效运转起来。如果你出现这种在假期生活结束后,人们不得不再次回到以往日常生活中,由此伴随的提不起精神、无精打采,甚至不愿上班、上学,不想面对人际交往的情况,说明你很有可能遇上了“假期综合症”

什么是“假期综合症”?

“假期综合症”是指人们在长假之后出现的各种生理或心理的表现。在日常工作状态下,人的大脑中枢已经建立起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习惯的思维和运作模式。一般说来,不超过3天的假期比较容易适应,而面对更长的假期,人们很容易出现生物钟紊乱、情绪混乱的现象。比如在假期后的两三天里感觉厌倦,提不起精神,上班的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神经性厌食、焦虑、神经衰弱等。

产生“假期综合症”的原因

假期不良生活方式,成为“假期综合症”的罪魁祸首。一些人上班、上课感觉昏昏沉沉就是拜它所赐。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

一、作息紊乱

假期时很多人作息混乱,甚至有人昼夜颠倒。“晚上不肯睡,早上起不来”就是假期人的真实写照。虽然好像也保证了一定的睡眠时间,却还是出现了“越睡越困”的情况。这是因为熬夜会使得生物节律紊乱,破坏了原有身体运转习惯,给我们的身体造成了损伤,短时间内难以调整恢复。

二、饮食不规律

假期饭局少不了,亲朋好友轮流请客吃大餐容易诱发消化不良和胃肠道疾病。“每逢佳节胖三斤”,一些人吃完后怕长胖,又开始节食乃至禁食减肥,这样短时间内进食节律的破坏,对身体而言是很大的负担。

三、过度娱乐

放假期间,一些朋友通宵玩耍,引起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很多人的假期都是以“葛优瘫”的姿势在家里追剧、玩游戏、聊天,整日与电脑屏幕为伴,复工复学后骤然减少的“屏幕使用时间”让大家难以适应。还有一些喜欢旅游的朋友,趁着假期出门游山玩水,体力和精力透支也是“假期综合症”常见原因。

四、心理压力的大幅变化

假期对很多人而言,是一个与日常压力环境暂时隔开的、给自己创造休闲、恢复的一个内在空间。他们利用这样一段假期的时间,让自己回到一个更关注自己内在需求、自我满足,减少外部干扰的环境当中。而当假期结束,又需要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时,这种短时间内,快速的切换,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产生逃避心理,害怕面对压力与冲突。

而对某些父母依赖性强的人而言,假期结束时,还需要面对和朋友、父母的分离,这些分离会唤起很多焦虑,会格外地产生思乡的情绪,害怕又需要自己一个人去面对陌生的环境、应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害怕失去熟悉的、擅长的支持资源。

如何缓解“假期综合症”

第一招

提前准备,调整心态

在假期快要结束前,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积极调整心态,提前思考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学习计划和目标,让自己更快地恢复到往常的生活状态之中。你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地觉察自己当前的情绪、想法和想象,并且以开放和接纳的态度来对待它们。例如,面对假期快要结束,有什么样的感受?会让你联想到什么?以往假期结束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调整?深入地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平稳地度过每一个假期与开学之间的衔接。

第二招

调整睡眠,适当运动

假期里许多人变身“夜猫子”,通宵熬夜娱乐,节后上班上学“时差”倒不过来,晚上不想睡,早上起不来。因此,长假过后首先要合理安排起居,保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但不宜太早就寝,因为睡太早,不容易入睡者反而容易形成焦虑,导致失眠。此外,给自己的身体按摩放松和散步也可以一定程度对付睡眠紊乱和疲劳。

可以适当做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如跑步、打球等,让自己的身心“动"起来,身体的“动”起来也会带动我们的情绪和活力,帮助我们缓解内在的紧张、害怕、倦怠等情绪。

第三招

循序渐进,有张有弛

假期后的工作或学习任务安排方面,不要因为突增压力就把日程表塞满,可以按照任务的轻重缓急程度循序渐进安排,对于过于繁重、充满挑战的任务,则可以适当分解成小任务,或者延后几天等状态恢复后再开始,否则容易出现办事不力。完成一些任务后也要及时安排一些小的放松身心的活动,或者安静地与自己相处一会儿,张弛有度,方能保持内心状态的稳定,不至于压力失衡。



——转自浙大微学工

上一条:【心理百科】巧用SMART原则,助力心理成长
下一条:【心理百科】接纳与放下,难也!但可为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