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不是今年毕业,相信你都会被6月份浓浓的毕业气息所感染,或许是看到校园里有人穿着学位服和好友拍照,或许是看到推送链接里有今年新鲜出炉的毕业衫,又或许是看到校园里有人拖着许多行李往外走。
每年的毕业季都充满了收获的喜悦和离别的忧伤,通常我们都是通过毕业典礼来寄托这些情感。然而,上半年疫情“倒春寒”让我们很难拥有像往常一样的毕业典礼。本来,毕业就是一场“分离”,我们告别生活多年的大学校园,即将步入社会或在学术领域深造,这既是与我们熟悉环境的分离,与我们旧友的分离,也是与一个身份的分离。面对分离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要失去属于我们的纪念仪式,很多毕业生同学都因此觉得很遗憾、难过、悲伤。
是啊,一生中这么重要的一场仪式,但或许你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像预期中的那样亲临现场,这不是一句“你要坚强”、“你要理解”就能翻篇的。
为什么毕业典礼对我们如此重要?如果无法亲临现场,我该怎么跟大学生时代告别?在这里,我们一起来看看我校仪式的心理学。
1. 什么是仪式与仪式感
仪式是指一系列具有某种规律或顺序、不同于常规活动、同时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活动 (如流程、手势、典礼、音乐、舞蹈等)。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仪式。大到过年放鞭炮吃年夜饭、清明节祭祖、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小到早上起来要喝一杯水、开始学习之前要听一首歌、一天结束前写日记等,还有生日、纪念日、婚礼等大大小小的节日和纪念……这些仪式有的是几千年来约定俗成的,有的是你和亲密伴侣之间共同约定的,有的则是你一人专属的。毫无疑问,这些仪式串联了我们的每一日、每一年、每一段经历、甚至一生。而经由仪式带来的体验与感受,就是仪式感。
最早提出“仪式”这个概念的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认为,人的生命总是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转化:“每一个体的一生均由具有相似开头与结尾的一系列阶段所组成:诞生、社会成熟期、结婚、为人之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社会阶层、职业专业化,以及死亡。”而在这样的转化中,我们需要仪式来感受自己的存在,感受此刻生命的闪耀与不凡。
2. 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和仪式感?
我们常常听到“生活要有仪式感”,可见,从文化到个人,大大小小的仪式都要重要的心理意义。
(1)仪式是我们愿望和心理需要的寄托。
比如,人们希望通过放鞭炮来驱散妖怪,获得平安;希望通过赏月、吃月饼,祈福阖家团圆;希望通过每年一次的纪念日,不忘初心,保持美好的情感联结;希望通过清明祭奠,聊以慰藉失去亲人朋友的悲痛。
(2)仪式让我们建立归属感、认同感。
你可能会发现,到了节日的时候,周围人的习俗差异格外凸显,比如南方人冬至吃汤圆,北方人吃饺子。不同的习俗背后,是仪式带给我们我校故乡的记忆,是我们所来之处。还有校友会、同学会等,遵从特定仪式,给了我们某一种特殊身份(北方人、同济毕业生等)的认同和归属。
(3)仪式感能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掌控感,缓解焦虑。
仪式的固定程序和规律重复,能够帮助我们缓解外在环境不断变化产生的不安全感和不可控感,缓解由此产生的焦虑。想想看,你是否有一些重要场合必备的仪式呢?比如考试用固定的一支笔、面试穿固定的一套衣服等,这些看似有点迷信的行为,确实能缓解我们的紧张和焦虑。
(4)仪式感帮助我们创造幸福感和意义感。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仪式,可能每一天都是平凡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就像流水一样匆匆不息。但是有了仪式,我们得以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为已经拥有的庆祝,为未来希望拥有的祈福。在仪式中,我们更能够感受努力生活的意义和已经获得的小确幸,这会为我们继续前行补充能量。
大学毕业典礼就是大部分人都会经历的一场盛大的仪式。毕业典礼蕴含着复杂的情感,收获的喜悦、离别的酸楚、跨入新阶段的期待与焦虑等。此外,“师长寄语”、“授予学位”、“拨穗”、“留影纪念”等仪式,也满载了学校和师长对即将毕业远行学子的深深祝福。因此,即使是在疫情背景下,毕业典礼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学校也在努力为毕业生们留下毕业的仪式感。
3、只有参加传统的仪式才能获得仪式感吗?
其实并不是。像毕业典礼、婚礼、葬礼、成人礼等这样传统的仪式当然是获得仪式感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仪式感并不一定只能在这些庄重盛大的固定仪式中才能获得。
有研究发现,即便是出于实验目的创造(瞎编)出来的仪式,也能提升吃巧克力给人带来的积极体验。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一组参与者进行一个仪式:首先,在不撕掉包装纸的情况下将巧克力棒掰成两半,然后只打开包装纸的一边吃掉一半的巧克力棒,最后打开另一边吃掉剩下一半巧克力棒。另一组参与者则仅仅是品尝巧克力棒,不进行任何仪式。结果发现,相比于对照组,在遵循仪式吃巧克力棒的那一组参与者中有更多人认为巧克力棒好吃。可见,即便是简单的、非传统的仪式,也能给我们带来仪式感和满足感。
盛大的典礼,复杂的流程,热闹的人群,这些都不是带给我们仪式感的必要条件。获得仪式感只需要有一些简单的要素:认同、积极参与。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仪式背后的情感,发自内心地认同和相信仪式的意义。随着时代变迁,哪怕是传统的节日,我们的仪式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比如中秋节的时候,无法回家的游子会通过和家人视频、给家人寄礼物来云端相聚。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是否能够理解认同仪式背后的情感寄托,是否愿意去与这份情感发生联结并积极投入参与、付诸行动。俗话说“心诚则灵”,换一个说法也可以是“心诚则至”,只要我们真心愿意去为生命中的体验纪念、庆祝,我们是不需要拘泥于具体形式的。
在美剧《This is us》(中文翻译:我们这一天)中,杰克和瑞贝卡一家五口每年感恩节都会去外婆家度过。和往年一样,妈妈瑞贝卡会做果酱和派带去外婆家,如果做得不好,外婆就会对她挑三拣四,同时嘲讽她没有嫁个好人家。所以每年到感恩节的时候,瑞贝卡都非常紧张,生怕出错。这一年,出了很多意外,果酱糊了、派被洒了、去外婆家的路上车子也抛锚了,一家五口只能在一间旅馆过感恩节。这里没有派、没有果酱、没有烤鸡,同时也没有嘈杂的谈话、外婆的挑剔和亲戚之间的攀比。在瑞贝卡情绪奔溃之后,她终于坦诚的面对了自己,承认自己并不喜欢去外婆家过感恩节。于是,一家人决定在这里过一个属于自己这个小家庭的节日,他们扔毛线球、跟家人说感恩的心里话、一起吃包装食品、看仅有的一部电影光盘,尽管条件有限,但一家人还是其乐融融。从那以后,每逢感恩节,他们都不再去外婆家了,只是一家人聚在家里,扔毛线球,看特定的电影,吃当时吃过的食品,互相表白心意,这些就成了一家人全新的感恩节仪式。
就像瑞贝卡一家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仪式,用独特的方式纪念自己的重要时刻。毕业之际,可能我们无法像往常一样欢聚一堂,但我们仍然可以跟朋友云端相聚、互诉衷肠、互相祝福,可以用文字、照片记录下自己的大学时光。相信你也可以创造自己专属的毕业记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专属于毕业的情感:怀恋、思念、远行、出发、祝福……
最后,祝所有2022届毕业生毕业快乐!
——转自同济心理中心